北京的物流商貿卻讓人匪夷所思,物流與商貿的角色仿佛被調換了似的。商貿的流通需求得不到物流的保障,物流的一意孤行得不到商貿的認可,原本附為一體的物流與商貿如今卻格格不入。
如果貨車司機不再擔心“放空車”,物流企業能夠提供優質服務,工商企業不再困擾于高成本物流……中國經濟又會扇起怎樣的“蝴蝶效應”?
不論是商貿束縛了物流,還是物流禁錮了商貿,物流與商貿的脫節已成為制約昆明乃至云南經濟發展的現實,如何將兩者更好地融合,為云南經濟建設作出更大、更有效的貢獻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昆明物流行業必須、也必將迎來一次全新的變革。
不可否認,因為云南商貿發展的滯后,
上海到青島貨運致使物流市場呈現出了不溫不火的現狀,但這并非問題的關鍵,畢竟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需要一定的過渡期。物流業的“被禁錮”關鍵仍在于其自身的不足:硬件設施的滯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物流專業人才缺乏、行業的惡性競爭等等,都嚴重制約了其發展的可能性。尤其是隨著新昆明建設的推進、橋頭堡建設的推進,商貿活動越來越頻繁,現存的物流市場已無法支撐昆明乃至云南的商貿發展,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和制約了商貿的發展。
這些問題,放在22年前,徐虎祥想都不會想。其時,他是“傳化”第一輛“解放”牌貨車的司機。
但今天,徐虎祥不僅在思考,還在實踐。已是傳化公路港蕭山基地負責人的他透露,因為“公路港”,全國有70多萬名貨運司機的空車配貨時間從平均72小時縮短到6小時,9萬多家工商企業的物流成本直降40%。
國內物流的這種“病態”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有媒體報道指出:中國國內物流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兩倍,且仍在上漲之中。物流已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異常突出的瓶頸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