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成功運用
發布于:2011/9/7 來源:wwww.660803797.com 點擊次數:
2011年9月7日,長三角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正式開始運行。
上海貨運公司裝有車載單元的車輛只需3-5秒即可通過收費道口,通行效率大為提高。可以想見,如果該系統能夠在車輛上廣泛裝備,高速公路堵車現象將大為緩解。也許很多人還不了解,所謂ETC系統,就是我們近幾年來熱議的RFID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實際應用。
RFID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縮寫,即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它是一種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RFID系統一般由電子標簽、閱讀器和信息處理軟件系統三部分組成。電子標簽中儲存有商品的基本信息,當標簽進入閱讀器射頻磁場中時,標簽被激發產生感應電流,將標簽中儲存的信息發射到閱讀器中,閱讀器通過解碼系統識別標簽,并可將識別信息進一步傳遞到信息處理系統進行分析處理。
按照RFID標簽的能量供給方式,
上海到開封貨運RFID標簽可分為有源標簽和無源標簽;按照RFID工作時使用的無線電頻率,RFID系統可分為低頻、高頻、超高頻和微波系統。與我們目前最常見的條形碼相比,RFID具有很多優勢。如信息存儲量大,非接觸識別、識別距離長、快速方便,信息可更新,標簽可重復使用,標簽能適應不同工作環境等。
RFID的基本技術原理起源于二戰時期,最初盟軍利用無線電數據技術來識別敵我雙方的飛機和軍艦。戰后,由于較高的成本,該技術一直主要應用于軍事領域,并未很快在民用領域得到推廣應用。直到上世紀八 九十年代,隨著芯片和電子技術的提高和普及,歐洲開始率先將RFID技術應用到公路收費等民用領域。到二十一世紀初,RFID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其在民用領域的價值開始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西方發達國家,RFID技術大量應用于生產自動化、門禁、公路收費、停車場管理、身份識別、貨物跟蹤等民用領域中,其新的應用范圍還在不斷擴展,層出不窮。
往往是產業中的領導企業為保持其競爭地位而率先嘗試采用這種新技術,而更多的企業還抱著觀望和猶豫的態度。還是以物流產業為例,應用RFID技術可以大幅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如加快貨物出入庫時間,減少現場操作人員,實現快速而精確的庫存盤點,
實現貨物準確定位跟蹤等,但時至今日,在中國真正實施RFID技術的物流企業還屈指可數。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很多業內人士也開始對RFID產業的未來發展產生懷疑和失望,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礙了這一新興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