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物流業的國際化進程
發布于:2011/8/29 來源:www.51ggdaii.com 點擊次數:
上海物流公司提到國內商貿物流市場,人們的腦海里就會出現 “散、小、弱”的詞語。的確,主要由中小物流企業構成的商貿物流市場中,難覓具有強大市場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商貿物流企業。這固然有企業自身發展的原因,但缺乏政策扶持的因素也不容小覷。
我國商貿物流服務的現狀不容樂觀。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規模以上連鎖超市統一配送率、農村 “萬村千鄉”農家店統一配送率分別僅為63.4%、50%左右;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運輸率分別為5%、15%、23%;立體倉庫的總面積接近倉庫總面積的20%。
以國際商品交易中心、重點進出口口岸為依托,通過完善貨物儲存、配送功能,提高進出口貨物集散能力,形成連接內陸、貫通全球的國際物流通道;支持品牌生產企業與物流企業密切合作,建立專業化的城際和國際物流配送網絡;繼續推進物流業對外開放,鼓勵外商投資現代物流業,引進國外先進物流管理方法、運作模式和技術裝備。鼓勵物流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提高我國商貿物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http://www.51ggdaii.com/huadong/000299.htm
因此,在積極擴大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必須切實轉變傳統的 “來料加工”、“三來一補”等發展方式,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不斷提高服務貿易的比重”。
上海到莆田物流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工商企業 “走出去”,對國際物流服務需求量越來越大,且要求越來越高,都迫切要求商貿物流業加快國際化的 “腳步”。
在國家經濟發展 “轉方式”和 “調結構”的整體戰略中,提出了 “擴內需”的發展方向。但是這并不是放棄國際市場,而是要改變過份依賴進出口貿易的經濟增長方式。外貿發展方式的落后,讓 “看上去很美”的巨額貿易順差,必須承接著同樣不菲的物流服務貿易逆差額。2009年,僅與美國的服務貿易逆差就有98億美元。
在 “十二五”期間,物流業國際化進程取得了一定成績。中遠、中海等物流央企通過購買港口、碼頭、倉儲設施等方式,建立海外基地。此次以國家規劃的形式鼓勵物流企業 “走出去”,為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縱觀發達國家物流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上海到莆田貨運有一點經驗值得國內商貿物流企業借鑒:外資企業在全球布局物流網絡,更注重物流企業與產業上下游的 “捆綁”共同開拓國際物流市場。
重點內容:各級商務主管部門、發改委、供銷合作社要積極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協調相關部門運用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手段支持商貿物流業發展。
目前,許多商貿企業都正在或打算通過加大配送中心,快速轉運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一體化的物流服務能力,以期待做大做強。但是,從各級政府的物流用地規劃來看,他們對港口交通設施有明確規劃,但對于本地區商貿物流還缺乏明確的規劃,仍以稅收為導向提供物流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