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物流:農村物流開啟的“金鑰匙”
發布于:2011/9/26 來源:www.51ggdaii.com 點擊次數:
據吉林省商務廳信息化處處長侯建東介紹,起步于2001年初的吉林省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有效加強了全省城鄉、工農、供求之間的信息溝通,擴大了農產品市場銷售空間,促進了農業結構優化,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信息服務網絡正在向村、屯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經紀人和種養大戶延伸。
磐石市寶山鄉農民張興祥,去年通過“金土地網”賣出水果1200多噸,交易額300多萬元,賣出苗木5萬余株,銷售范圍擴大了100多倍。
上海到南寧大件運輸蛟河市白石山鎮的養豬大戶劉巖心里同樣樂開了花,近日,他通過蛟河市新農村商網查詢外埠毛豬市場行情,獲得外地市場與本地市場價差信息,一次交易就多收入1500余元。
如今,像張興祥、劉巖經歷的“信息帶來高收益”的事情,在我省農村越來越多,這是因為全省市、縣、鄉鎮9成以上建立了各級動態農業信息
網站。快速高效、上下聯動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將多種現代化技術逐步滲透和運用到物流建設中,如運輸技術、庫存技術、加工技術、包裝技術等,促進了農村物流的健康發展,開辟了一條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的捷徑。
近年來,全省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4億多元,配備服務器、計算機、打印機等相關信息設備8.5萬多臺(套),已基本建立起一個快速高效、上下聯動的省、市、縣、鄉、村5級農業信息網絡體系。目前,省、市、縣3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全部建成;鄉鎮級信息服務站達695個,占鄉鎮總數的112%;村級信息服務點8316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8%;專業合作組織信息點2869個,占總數的32%;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點95個,占總數的26%;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部實現上網。吉林農網、市州農網、縣市農網全部建成,部分鄉鎮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相繼建立了自己的
網站。
據張貴祥介紹,農業信息化建設要想取得長足發展,需要從突出問題入手,分別解決。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投入,把農業信息化納入全省信息化體系中加以重點考慮。在主要建設項目中,要充分考慮到農村信息化,給予必要的支持。其次,加快建設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
上海到寧波大件運輸信息網絡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特別是在我省農村通信普及還不完全、整體信息網絡還未建成的情況下,當務之急就是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最后,建立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信息化的關鍵在于應用,而應用的關鍵在于人才,特別在農村地區,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這使農村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急需大量人才。
雖然我省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目前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信息資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問題,成為農業信息化制約的瓶頸,也阻礙著農村物流的進一步發展。省商務廳市場體系建設處處長張貴祥認為,隨著我省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村市場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村的物流量會成倍增加,要求農村物流快速向現代物流發展。而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核心,因此在農村要實現現代物流理念,大力推進農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